Skip to content

Processes

Outline

  • Process Concept
  • Process Control Block
  • Process State
    • Process Creation
    • Process Termination
    • Process and Signal
  • Process Scheduling

Process Concept

为什么要有进程

进程就是资源分配(i.e. 一个进程可以使用多少 cpu、mem 等等)和资源保护(i.e. 别的进程不能干预这个进程)的基本单元

名词辨析:

  • 程序:就是储存在磁盘的一些 bytes
  • 进程:程序被加载到内存之后,就是进程
    • 因此,多个进程可能是同一个程序加载进内存的
    • 一个 OS 中,一般而言都同时有很多进程
    • "job" and "process" can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in OS texts, but we prefer "process"

内存组成

Stack VS Heap:

  • 一般认为,stack 比 heap 快
    • 一是因为 stack 有一个 stack pointer 指向栈顶(因此地址计算啥的比较快)
    • 二是因为 stack 用得多,所以很多都在 cache 里面
  • 本质上,stack 和 heap 就是程序运行时的“草稿纸”——用来记录中间信息

Code & Data Section: code 和 data section 是其中唯二来自于 elf 文件的。在创建进程的时候,直接映射自 elf 文件。

栈的结构

Obs: 函数可以有复杂的调用关系,本质上就是通过一连串栈帧组织起来的;而栈帧之间能够连串,用的就是链表的思想(见上图)。 - 至于每一个栈帧中,其数据的存放也是分门别类的(具体见 ISA 的说明书)。

栈的增长

Obs: Stack overflow,就是栈用的太多导致的。

同一程序的进程在不同时刻时的内存差异

OS 的内存布局

如图,(在没有内存映射的前提下,)一个 OS 的内存布局如上图。

Process Control Block

每一个进程,都有专门有一个地址,用来存放 meta data。

Process State

Process Creation

一般而言,我们通过 fork 来复制进程。Fork 之后,父进程和子进程之间的区别,只有 PID。然后,我们可以随即对子进程进行处理(比如通过 exec 等命令,直接让其它程序覆盖子进程)。

不难看见:子进程和父进程之间的依赖关系,可以形成有根多叉树。如下图所示:

Linux 的三个特殊进程

3 个特殊进程

idle 进程,pid = 0

idle进程:

  • 由系统自动创建, 运行在内核态
  • pid=0,其前身是系统创建的第一个进`
  • 唯一一个没有通过fork或者kernel_thread产生的进程;
  • 完成加载系统后,演变为进程调度、交换;

init 进程,pid = 1

  • init进程由idle通过kernel_thread创建,在内核空间完成初始化后, 加载init程序, 并最终用户空间

由0进程创建,完成系统的初始化. 是系统中所有其它用户进程的祖先进程

Linux中的所有进程都是有init进程创建并运行的。首先Linux内核启动,然后在用户空间中启动init进程,再启动其他系统进程。在系统启动完成完成后,init将变为守护进程监视系统其他进程。

kthreadd 进程,pid = 2

  • kthreadd进程由idle通过kernel_thread创建,并始终运行在内核空间, 负责所有内核线程的调度和管理

它的任务就是管理和调度其他内核线程kernel_thread, 会循环执行一个kthread的函数,该函数的作用就是运行kthread_create_list全局链表中维护的kthread, 当我们调用kernel_thread创建的内核线程会被加入到此链表中,因此所有的内核线程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以kthreadd为父进程

fork vs CreateProcess

相比 Windows NT 的 CreateProcessfork 有以下优缺点:

Pros(优点)

  1. 简洁:Windows CreateProcess 需提供10个参数
    • fork() 在 UNIX 系统中用于创建进程,只需一个系统调用即可完成。相比之下,CreateProcess() 是 Windows 系统的进程创建方式,需传入更多的参数(通常约10个),因此相对复杂。
    • 原因fork() 直接复制当前进程的状态,不需要用户手动设置过多信息。而 CreateProcess() 涉及更多进程启动信息,如路径、环境、权限等,增加了使用的复杂度。
  2. 分工:fork搭起骨架,exec赋予灵魂
    • fork() 创建子进程时,只复制当前进程的结构(骨架),然后可以通过 exec() 函数替换子进程的内容(灵魂)。
    • 原因:这是 UNIX 风格的进程创建模式,fork() 后可以继续运行子进程的代码,或使用 exec() 完全替换子进程的执行内容。CreateProcess() 一次性创建和启动进程,没有类似 fork()exec() 的分离。
  3. 联系:保持进程与进程之间的关系
    • fork() 创建的子进程与父进程共享许多资源(如文件描述符等),这有助于父子进程保持紧密的联系。
    • 原因fork() 通过复制父进程的地址空间,子进程可以继承父进程的大量资源和状态信息。而 CreateProcess() 进程是独立的,资源分离较为明显。

Cons(缺点)

  1. 复杂:两个系统调用
    • fork() 创建进程通常需要与 exec() 结合使用,意味着需要进行两次系统调用。
    • 原因fork() 创建的子进程是父进程的副本,但往往需要通过 exec() 来执行新程序,这使得操作需要两步。相比之下,CreateProcess() 一步到位完成了进程创建和启动。
  2. 性能差
    • fork() 由于复制整个进程的内存和状态信息,性能上可能不如 CreateProcess() 高效。
    • 原因:尽管现代操作系统通过写时复制(Copy-on-Write, COW)优化了 fork() 的性能,但在需要创建大量进程时,复制父进程的开销依然可能较大,而 CreateProcess() 不复制父进程内容,直接从头初始化子进程。
  3. 安全性问题
    • fork()exec() 的组合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安全隐患,特别是当进程继承了父进程的资源(如文件描述符、权限等)而没有进行适当的处理时。
      • 这也是为什么 Linux 需要 systemd (用户态) 和 kthreadd (内核态) 两个守护进程
    • 原因fork() 的子进程默认继承父进程的文件描述符、环境变量等,而这些继承的资源如果没有进行严格控制,可能会导致安全风险。而 CreateProcess() 中,子进程是从独立的环境启动,避免了资源继承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
Process Termination

说完了 new 状态,实际上,terminal 状态,是通过一个进程调用 exit 这个 kernel call 来实现的。

  • 实际上,main 函数返回之后,编译器会自动为其创建一个 exit call

僵尸进程和孤儿进程

根本原因

父进程对子进程需要负很大责任,但是却没负到该负的责任。

  • 当然,孤儿进程也有可能是有意为之(见下文”常见收尸策略“)

是誰負責?羞也不羞?我們需要嚴格地檢討!(發自我的手機)——丘成桐

僵尸进程的原因:

  • 一个子进程在 exit 之后,会进入 terminated 阶段
  • 此时,进程不再占用 CPU,但是仍然占用少量的内存(储存 PCB 等信息)
    • 逻辑是:子进程可能会返回给父进程一些有用的信息,因此不能随便就干掉
  • 必须通过父进程来亲自”收尸 (reap)“(使用 wait 或者 waitpid
  • 如果父进程没有去”收尸“,那么子进程就会一直死在那里,称为 zombie
    • 如果 zombie 太多了,就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,乃至导致系统崩溃
常见收尸策略
  1. 父进程收尸
    • 子进程在 exit 时候,会给父进程发送 SIGCHLD 信号,
      • 这个信号父进程是默认忽略的
    • 我们需要写一个 SIGCHLD 信号的处理 handle,handle 里就可以通过 wait 等等来进行收尸
  2. systemd 收尸(double fork trick):我们可以 fork 两次,从而创建出 child process 和 grandchild process,然后杀掉 child process,使得 grandchild process 变成孤儿进程(见下文),从而由 systemd 接管,自动收尸
    • 注意:虽然不用管 grandchild 了,但是 child process 仍然需要我们去处理

孤儿进程的原因:

  • 如果父进程比子进程先死了,子进程的 parent PID 就无效了
  • 此时,OS 就会将子进程的 parent PID 直接变成 1
    • 也就是交给 systemd 来管
    • 死后也由 systemd 来自动”收尸“

Process & Signal

如果一个进程收到了 signal,那么就必须去 handle 它。

  • 不同的 signal,默认的 handle 方式不一样
  • User 可以为大部分的 signals 设置自定义的 handle
    • 有两个 signal——sigkill 和 sigstop——不能自定义 handler
  • User 也可以阻塞大部分的 signals,使得这个 signal 暂时不会被接收到
    • 有两个 signal——sigkill 和 sigstop——不能阻塞

Process Scheduling

  • 目的:最大化利用 CPU;上下文切换快速
  • 实现:process scheduler 将 READY queue 上的某个进程放到 CPU core 上去执行
  • 维护 scheduling queues for processes,包含 READY 和 WAIT 两种 queues
    • READY: set of all processes residing in main memory, ready and waiting to execute
    • event-WAIT: set of processes waiting for an event (i.e. I/O)
    • 进程会在不同 queues 上迁移

队列结构

Warning

上图其实根本不是经典的队列。

Linux 内核中有各种的 xxx_struct,为了方便将每一个 struct 变成链表,Linux 采用的策略是:如果 xxx_struct 希望变成链表,那么就在其结构体定义中,加入 list_head 这个成员,如:

struct task_struct {
// other members ...
    struct list_head tasks;
// other members ...
}

然后,每一个 list_head,指向链表下一个 xxx_structlist_head 成员。为了计算出下一个结构体的指针位置(而不是下一个结构体的 list_head 成员的指针位置),我们还需要减去一个 offset。

  • 有一说一,在这个加加减减+类型强制转换的过程中,很容易出错

进程在不同队列之间迁移

如图:

  • 如果进程只进行了计算,而没有进行交互,那么就是 time slice expired——结束之后,进程仍然被加入到 ready queue 中
  • 如果发起了某些的系统调用,那么可能就会被加到 waiting queue,然后直到这些调用完成的之后,才从 waiting queue 中删去,并放到 ready queue
    • 注意:waiting queue 的数量,等于 waiting targets 的数量

Context Switch

原因:因为寄存器只有一组,因此我们需要 context switch,从而保存下来上一个 context 的 structure。

Trade-off: 不难看出,context switch 是纯粹的 overhead,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小这一部分时间——不论是软件层面上(优化调度),还是硬件层面上(CPU 加速)。

Linux 内核 RISC-V 架构 context switch
/*

 * Integer register context switch
 * The callee-saved registers must be saved and restored.
 *

 *   a0: previous task_struct (must be preserved across the switch)
 *   a1: next task_struct
 *

 * The value of a0 and a1 must be preserved by this function, as that's how
 * arguments are passed to schedule_tail.
 */
SYM_FUNC_START(__switch_to)
    /* Save context into prev->thread */
    li    a4,  TASK_THREAD_RA
    add   a3, a0, a4
    add   a4, a1, a4
    REG_S ra,  TASK_THREAD_RA_RA(a3)
    REG_S sp,  TASK_THREAD_SP_RA(a3)
    REG_S s0,  TASK_THREAD_S0_RA(a3)
    REG_S s1,  TASK_THREAD_S1_RA(a3)
    REG_S s2,  TASK_THREAD_S2_RA(a3)
    REG_S s3,  TASK_THREAD_S3_RA(a3)
    REG_S s4,  TASK_THREAD_S4_RA(a3)
    REG_S s5,  TASK_THREAD_S5_RA(a3)
    REG_S s6,  TASK_THREAD_S6_RA(a3)
    REG_S s7,  TASK_THREAD_S7_RA(a3)
    REG_S s8,  TASK_THREAD_S8_RA(a3)
    REG_S s9,  TASK_THREAD_S9_RA(a3)
    REG_S s10, TASK_THREAD_S10_RA(a3)
    REG_S s11, TASK_THREAD_S11_RA(a3)
    /* Save the kernel shadow call stack pointer */
    scs_save_current
    /* Restore context from next->thread */
    REG_L ra,  TASK_THREAD_RA_RA(a4)
    REG_L sp,  TASK_THREAD_SP_RA(a4)
    REG_L s0,  TASK_THREAD_S0_RA(a4)
    REG_L s1,  TASK_THREAD_S1_RA(a4)
    REG_L s2,  TASK_THREAD_S2_RA(a4)
    REG_L s3,  TASK_THREAD_S3_RA(a4)
    REG_L s4,  TASK_THREAD_S4_RA(a4)
    REG_L s5,  TASK_THREAD_S5_RA(a4)
    REG_L s6,  TASK_THREAD_S6_RA(a4)
    REG_L s7,  TASK_THREAD_S7_RA(a4)
    REG_L s8,  TASK_THREAD_S8_RA(a4)
    REG_L s9,  TASK_THREAD_S9_RA(a4)
    REG_L s10, TASK_THREAD_S10_RA(a4)
    REG_L s11, TASK_THREAD_S11_RA(a4)
    /* The offset of thread_info in task_struct is zero. */
    move tp, a1
    /* Switch to the next shadow call stack */
    scs_load_current
    ret
SYM_FUNC_END(__switch_to)

不难看出,就是将 callee saved regs 以及 ra,旧的存到旧进程的 PCB 中,新的从新进程的 PCB 中取出来

  • 我们注意到,stack pointer 也改变了,这就是栈本身的切换
  • 实际上,除了 ra 以外的 caller saved regs,也会被 interrupt 存起来,但是不放在 task_struct 结构体中
    • 实际上是因为 timer 到时了之后,就会跳到 _trap 去。然后寄存器都存在那里
  • 而 context switch 时候寄存器,都是 PCB 中要用到的,因此存取都在 task_struct 结构体中

一个进程的 kernel stack

如图:进程会在内核栈底保存“全局”寄存器值(就是在 context switch 之前,需要把寄存器存到这里)。然后 thread_info 就存 PCB,里面就包含 cpu context。

Scheduling 的细节

在 Linux 中,早期实现中,PRIORITY 越,优先级越大。在 Linux 0.11 中,就是简单的:PRIORITY 正比于分配的时间片(具体见 lab 2)。

How Does fork Work

一言以蔽之:内核在复制进程的时候,已经将子进程的 pt_regs 以及 task_struct 设置好了。

  • For child process, how does fork return zero?
    • Also via pt_regs, pt_regs[0] = 0; set the return value to 0
  • When does child process start to run and from where?
    • When forked, child is READY → context switch to RUN
    • After context switch, run from ret_to_fork
      • ret_from_fork -> ret_to_user -> kernel_exit who restores the pt_regs
  • 至于 fork system call 本身,其核心组成就是 copy_process 函数,而 copy_process 中有很多 copy_xxx 的调用,其中一个就是 copy_thread

进程间通信 (Inter-Process Communication)

主要有四种方法:

  1. Shared Memory (与内核无关,只在把同一块物理地址 share 成多个不同进程下的虚拟地址的时候,需要 system call 一下。之后这些进程使用 shared memory 的时候,不需要 system call)
  2. Message Passing(每次 passing 的时候,都需要 system call)
  3. Pipe
  4. 广义上的 IPC,因为是跑在两个物理机器上的交互
    • Sockets
    • RPCs (Remote Process Communication) 所有的交互都是和 stub 通信,stub 会和远端的 server 通信。 存在网络问题,如丢包。
    • Java RMI RPC in Java

具体详见 hobbitqia 的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