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汉文明的基本特征¶
作者:姜洪智
汉本身不是一个民族,而是一个普世文明。普世文明只有落后与先进的区别,也就是华夏与蛮夷。而并非是狭隘的大小民族的问题。
不存在大汉族主义,存在的只是华夏文明而已。
礼仪之大谓之夏,服章之美谓之华。所谓华夏即普世的文教与制度。所谓中华即文明应许之地。
作为普世价值的传统汉文明,有什么基本特征呢?
基本行为特征,就是敬天法祖,以史为鉴,以人为本。
基本哲学思想,是以“易”为基础,儒释道有机结合,且儒表法里。
传统汉文明,是不可知论,有神无神都不合适。
易是基础,什么是易呢?生生之谓易,一阴一阳谓之道。就是对立统一为根本规律的变化不穷的世界秩序。所谓阴阳八卦,是将世界的基本意象进行整合,适应各种社会与认知场景的玄学。它全在于人怎么去解释。
玄而又玄,众妙之门——由于世界本质玄学不可知,因而也就绝了各种一元论宗教的路。不可知论基础上,汉文明就形成了儒释道为基本信仰的以人为本的礼教秩序体系。
礼教非宗教,是以人为本,而非以神为本。全知全能的神在汉文明中是不存在的。而以人为本的基本秩序,即是人的需要为基本指导。所以人需为儒,务求实用。
人之初性本善,性善论是汉文明的根,文明是教育的成果,思无邪是教育的目标。而儒家追求的就是怎样做个好人,做个君子。道德上人是分层级的,圣人,君子,小人,禽兽。做人是本分,不是因为害怕惩戒才要做个好人的。不做人的是禽兽,做不好人的是小人。不可知论基础上,儒家主张敬事鬼神而远之。而非信仰它们。
以人为本的基础上,就有了以史为鉴的撰史传统,以为伟大人物树碑立传,青史留名成为精英的信仰,以追寻贤者的脚步。
以人为本基础上,就有了祭祖的传统,以传宗接代,生生不息。自强不息的基本标志就是有后。能够被后人祭奠。这是中华大众的信仰。
以人为本基础上,才有了漫天的神佛,营庙建祠,是老百姓最朴素的对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或者道德榜样的纪念方式。他们被编纂进了神话故事里。也就一直活在民众的头脑中。
儒释道是一体的,他们的内核都是以人为本,去世了,好人要么是成佛,要么是登仙,享受供奉,护佑人间。要么生死轮回,德行不行下辈子做牛做马就不一定了。都是做人的秩序的延伸。是各司其职。儒是核心,佛道是两翼。
传统汉文明的基础是宗法家族,即宗族,父系氏族公社。宗法信仰的延伸,皇帝是所有人的父亲,而皇帝即天子,上天的儿子。所以家国同构,忠君孝亲,敬天法祖。而天子亦要“以德配天”才能确保统治稳固。天地君亲师,被视为自然秩序,师实际是礼教之师,君父或师父,地位尊崇。论组织,汉文明相当于是超级部落联盟。
传统宗法信仰,也就是礼教秩序。基本伦理纲常即三纲五常,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。仁义礼智信。三从四德,未嫁从父,出嫁从夫,夫死从子。妇德妇言妇工妇容,温良恭俭让。
男性论忠奸,女性别良贱。男性要祭祖,女性要守贞。
婚姻层面一夫一妻多妾制,包办婚姻。强调终生负责,包括对妾。离婚则需遵循七出三不去,没有正当事由 不得随意离婚。既然祷告于天地宗亲,不能轻易反悔的,所以是终身大事。
主要经典即四书五经,论语孟子大学中庸,诗经,尚书,礼记,周易,春秋。诸子百家就多了,涵盖各个流派。
儒家志向,就是修齐治平,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。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至善之社会,即天下大同。君子之儒以天下为己任,亦是大乘。
传统汉文明,对国家的认知是——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进取的汉文明,要祭祀祖先,祭拜天地,确保宗族延续,同时要不遗余力地开拓进取。国家是代表各宗族的共同利益,主持重大工程与战争。协调各方利益的。
汉文明之影响,形成了中央帝国与宗藩关系。
伏羲推演八卦,炎黄共创华夏,周公旦确立了宗法基本秩序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,老子要无为庄子要自由佛祖要放下,朱熹要奋发。古今圣人,仁人志士,是华夏之脊梁。
汉祚未终,传统汉文明升级为新的汉文明,重新确立普世价值地位。是当下华夏儿女的责任。